Tuesday, April 7, 2020
胃痛怎麼辦? 中醫教您保胃作戰
胃痛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疾患之一,尤其是壓力大又作息不正常的上班族們,最常飽受胃病的問題的困擾。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人每4個人之中就有1位有出現過腸胃症狀, 盛行率達到 25% 的程度。
根據筆者臨床觀察,民眾自己發生「肚子痛」時,往往馬上就聯想到可能是「胃痛」、「胃食道逆流」,為了緩解不適感,隨即自行購買各式腸胃錠,或許是因為常在看到許多強調「吃了胃藥之後症狀就會改善」這類的廣告,然而看在醫師眼裡,其時會十分擔心,因為許多民眾是透過廣告認識胃藥,但對胃藥以及胃病的正確知識卻不怎麼了解,有時候反而因為服藥而掩蓋的症狀,導致嚴重的疾病沒有被診斷或治療。
胃痛的原因有非常多,常見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胃痙攣,胃穿孔,十二指腸潰瘍等。以下列教導民眾簡易辨別病症:
胃潰瘍:最常發生在在飽食一餐後,突然發生腹痛。
胃食道逆流: 飯後嘔酸、胸口灼痛,伴隨口腔有酸苦味或喉嚨異物感,俗稱「火燒心」。
胃痙攣: 主要是腹腔平滑肌不自主收縮,痛時可達數分鐘至數小時,可能會伴隨著腹瀉。
胃穿孔:顧名思義就是胃壁或腸壁破了一個洞,突發的劇烈腹痛,像刀割感。
十二指腸潰瘍:症狀為上腹部疼痛,痛多發生在空腹或夜間睡眠時,進食後可緩解症狀。
先簡易介紹胃痛之普羅中醫治療,之後將再後續文章介紹各類腸胃疾患。
胃痛在中醫屬於「胃脘痛」、「嘈雜」之範疇,疼痛主要發作部位在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即有記載:「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臨床辨證可分虛實兩類:
胃實火證:疼痛部位按壓痛加劇、食後痛甚,伴有反酸、吐酸水,喜歡喝冷的東西,容易飢餓,口臭,牙齦腫痛,牙齦出血。多因長期的喝酒和吃辛辣,常見於忙碌、外食比例高的25-44歲上班族居多。
胃虛寒證:疼痛部位按壓後減緩、得食痛減,伴有喜喝熱飲,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慾不佳,口淡不渴,倦怠乏力。常見於高齡長輩或止痛消炎藥服用一段時間之患者。
治療上選用中脘穴(肚臍上正中線4寸,約五橫指處)與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吋,約4根手指寬的凹溝處)以新式雷射針灸,能量照射促進粒線體合成,增加能量來源,啟動內分泌調節,達到抗發炎及恢復血液循環效果,可有效緩解胃痛,並搭配適當中藥材調理治療。
西藥的胃藥主要透過降低胃酸酸性、減少胃酸分泌,以及保護胃部黏膜這三大方向的功效,來降低胃酸對胃部的傷害。而中藥則用許多溫中、健脾益氣的藥,像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補氣,使身體能保有力氣與營養,進而修復胃黏膜細胞。「胃腸病三分治,七分養」,要改善胃痛,可以先分辨自己是哪種類型,然後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及適當運動,多留意症狀,適當自我緩解,並及早發現就醫時機,使疾病問題迎刃而解。
10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