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恩醫師-中醫好邱: 中醫治療糖尿病新思路 WFU

網站頁籤

Tuesday, December 8, 2020

中醫治療糖尿病新思路

中醫治療糖尿病新思路

糖尿病(DM)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即中醫所說的“消渴症” ,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

現代醫學強調疾病的微觀,通過症狀和檢查確定疾病類型,進而探索致病因素,準確定位致病器官並以相同的方式治療疾病。
西醫主要強調在血糖的調節,但較少考慮高血糖的病因,所以西醫對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的對其併發症的治療有一定局限性。
但相反,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著重於整體觀念,與針對症狀和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在治療上有自己的優勢。
但是在中醫的診斷上,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醫生診斷相同的病人常會出現前後不一致的情況。

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在中醫學臨床上,糖尿病在中醫被稱為“三消辨證論”,包括
“ 上消”(病變位於肺部)
“ 中消”(病變位於位於脾胃)
“下消”(病變位於腎)
按照症狀類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熱盛傷津、氣陰虧虛
實際上,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涉及不足和過剩,不足的主要表現為氣虛,陰虛和陽虛,過剩主要表現為血瘀和痰濕

A.糖尿病的中醫核心病機: “虛”

根據臨床觀察,尤其是老年性糖尿病,最常出現虛證在這類患者身上。
例如疲精神疲勞,缺乏力量,呼吸急促,自發性出汗,心悸,食慾不振虛象。
虛邪留滯,進而出現痰阻或血瘀等症型。這是糖尿病發展的一個關鍵。
往往以氣陰兩虛更多,早期通常是所謂氣陰兩虛,後期隨病程延長常會變成陰陽兩虛。

B.糖尿病中醫病機的核心是“熱”

其實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穩定的話,熱象並不會明顯,但一旦停用口服降糖藥與胰島素,血糖升高,就會出現包含,渴喜冷飲,飲食增加,飢餓感明顯,情緒急躁,失眠,血尿,便秘等熱象。
觀察糖尿病患者外觀可以發現有兩大類型,消瘦型和肥胖型。
消瘦型糖尿病在中醫中稱作“消癉”,其核心病機是脾虛胃熱造成,病位中心在脾腎。(癉者,熱也)
肥胖型糖尿病相當於中醫學的“脾癉”,其核心病機是中滿內熱,其病位中心在胃腸。(癉者,熱也)
其實 “脾癉”,“消癉”分別與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前期、臨床糖尿病期與併發症期是相對應的。這些熱的症狀我們可以理解就是因為過度亢盛的代謝機能和過多的代謝產物、內分泌激素及發炎介質造成,也都是成為導致胰島素抗性和胰島β細胞損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C.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重要影響因素是:“瘀”

糖尿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常會合併慢性血管神經病變,或者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者,也常伴有瘀血表現。例如動脈粥樣硬化,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參考血液流變學(hemorheology),會發現糖尿病這些血管神經病變與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微循環障礙等有關。從中醫學角度來看,血瘀會造成絡脈瘀阻,舉例而言腎之絡脈瘀結,即為水腫脹滿(下肢水腫),目之絡脈瘀結,即為視瞻昏渺(視網膜病變)等。

現代醫學強調疾病的微觀,通過症狀和檢查確定疾病類型
進而探索致病因素,準確定位致病器官並以相同的方式治療疾病
中醫是一種整合的醫學,強調辨證論治,著重於整體醫療
找出疾病根源,而不是只給一個診斷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