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7, 2020
天冷,久坐,便祕,暴飲食!!!小心痔瘡找上你
「醫師,我最近蹲馬桶一用力,鮮血就流出來了,好像痔瘡又犯了,該怎麼辦?」李先生一進門診就皺著眉如是說。李先生是一位辦公室職員,長期壓力大,屁股老是黏在椅子上,再加上近日年關連續吃了數日尾牙攤,少不了的應酬喝酒。
春節期間,寒風冷颼颼,許多人愛於這段時節好好進補一下,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食材來者不拒,希望在這個時節好好犒賞一下自己,然而民眾本身常有這個經驗:在吃補後當下全身暖呼呼,隔日起床後,冒痘痘、血壓上升、口乾舌燥、喉嚨痛、便祕甚至痔瘡出血等問題接踵而至,這是為什麼呢?
許多人,在尾牙酒酣耳熱後反而火上加油,出現上火的症狀,這就是補過頭了!而痔瘡更是其中最令人困擾的疾病之一,有人說「十男九痔」,也常聽到「女人懷孕後,十女九痔」,這些數字是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有痔瘡困擾的人真的很多。而門診發現,農曆春節更是痔瘡最容易好發的季節。其實痔瘡主要發生的原因就是便秘,且是因肛門與直腸靜脈的血液循環不良所引起,肛門附近有一條痣靜脈,當靜脈血管長期擴張時,導致彈性變差,產生腫脹外露至肛門口出現脫垂現象,就是俗稱的痔瘡。
由中醫觀點而言,這大都是屬於「氣滯血瘀」的表現,然每個人形成痔瘡的原因不同,依體質大致可分為:
「熱性痔瘡」:對應現代人的生活形態,就是「飲食不節制、喜食辛辣高油脂的食物,或過量飲酒,或消化系統病變,造成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等原因所導致的痔瘡。
內服:玄參1兩 麥冬8錢(連心) 細生地8錢 大黃3錢 芒硝1.5錢
功用: 滋陰增液,泄熱通便
食療特效法:痔瘡初期發炎疼痛時,可於三餐飯前搭配半條生小黃瓜,許多患有痔瘡的患者,食用後當天就能消紅退腫,有明顯的改善,因其內含有丙醇二酸,可抑制醣類轉化為脂肪囤積體內,且小黃瓜於中醫是屬性偏涼的食物,入脾胃,有助於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腫,尤其容易口乾舌燥、嘴破、便祕、水腫或食欲不振的人,多吃小黃瓜有緩解的效果。
「氣虛下陷型」: 也就是因為「肛門擴約肌無力排便,積便久之易形成痔瘡,而這類患者好發於中老年人,經常久站或久坐,以及產後的婦女,因為肌肉無力,因此在排便時也往往容易出現痔瘡脫出的現象。」
內服: 黃耆30克 當歸酒洗6克
功用: 補氣生血。
食療特效方:產後婦女出現痔瘡脫垂症狀時,可服用芝麻首烏糊,芝麻含豐富omega-6脂肪酸與花青素,何首烏含大量卵磷脂。可先取何首烏一斤洗淨,放於鍋內蒸20-30分鐘;將蒸軟的何首烏取出,切成薄片,再放入鍋中煎煮1小時。另取一斤半黑芝麻炒熟,放入盛有何首烏的鍋中煮約10分鐘;放涼後,加入30毫升蜂蜜,將所有材料調勻即可,作早餐或於睡前食用,滋補不上火,對於產後孕婦與服用軟便劑過久老年患者幫助恢復體力與解宿便效果非常出色。
中醫治療痔瘡可以不必動到局部,採用服藥、針灸、放血、配合食療即可痊癒。
然癒後仍需注意調養,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忌食過度辛辣食物,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而透過這些改變生活習慣搭配醫師辨證論治治療,有96%患者能夠好轉,而且最快3個月就可能讓痔瘡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