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涉及自主神經(ANS)和中樞神經系統(CNS),
綜觀來說是由於睡眠誘導系統的不足或喚醒系統的過度活動所致,也有可能兩者兼有,導致患者對睡眠與清醒的調節( sleep–wake )不平衡。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由於壓力,壓力會改變下視丘(hypothalamic)-腦下垂體(pituitary)-腎上腺(adrenal)(合稱HPA軸,壓力調節系統)的活動,引起大腦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會影響神經造成失眠。
研究指出失眠症患者在認知/情緒/行為上,ANS或CNS均表現出極度亢奮的跡象。睡眠測量,腦波圖(EEG)活動,HPA軸,發炎症標誌物(例如cortisol皮質醇)和其他生理結果都證明,失眠症患者在白天和晚上偏向亢奮。
發現在患有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等的人中,失眠的機率大大增加。
上述疾病可能導致睡眠障礙,但睡眠疾病本身可能也會增加這些疾病的嚴重性,即是雙向的!。
免疫功能的改變和慢性炎症都可能是失眠與上述疾病之間的聯繫的基礎,社會心理壓力也可能影響。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心」是參與治療失眠的主要臟器。
在這要了解中醫學上的「心」,並非西方醫學解剖定位上的「心臟」(Heart),主要是一個擔任“意識”,容納“神”或“精神”或“思想”的地方,但也不全然屬於西方醫學中的大腦的角色。
就中醫角度而言「心」是參與焦慮和抑鬱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的臟腑,因此中醫學治療失眠症,解決與心相關的失衡是關鍵。
今天討論的是科學證據表明,針灸如何能夠影響與失眠的病理生理有關的心臟生理變化。
心主神明,心與神/意識/失眠的關聯
心與意識的關聯最早在2000年前《黃帝內經》中描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作為人體意識的主軸,控制著人類情緒,但是又與其他臟腑(肝,腎,脾和肺)有相連,根據五行學說,其他器官系統的失衡會影響心臟,反之亦然。所以其他臟腑系統的失衡也可構成了失眠與情緒疾患。
近年幾個研究實驗發現心臟(西方解剖醫學定義中的心臟),除了原本的心血管功能影響自主調節外,心臟還可能影響涉及大腦中樞中的情緒處理和知覺部分喔~已經發現自主神經活的輸入和輸出改變都與心律模式有關聯。例如,正向積極的情緒會使心律更連貫,而消極負面的情緒則會造成心律可能出現不整。
那西方醫學能否驗證心臟(西方解剖醫學定義中的心臟)與其他器官之間存在的神經解剖學上的聯繫呢?
其實在心臟,肺,胃腸道,腎臟和膀胱等器官是有大量的自主神經元(ANS)連結在附近,並且彼此交流,幫助信息交換。例如,控制心臟和呼吸道的神經元是可以相互交流,心臟和腸胃道也是可以互相透過自主神經溝通的(例如腸躁症患者可能)。這我認為或許可以解釋中醫理論上提到心臟與其他臟腑器官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也就是黃帝內經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的意思,心就像是人體中的皇帝,統領所有官員(臟腑)互相聯系及分工合作,使人體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常說當中醫在針灸的時候絕對不是在單純治療患者的特定疾病,而是在做全身的調節讓身體回到平衡。
因此針灸在治療失眠或情緒障礙時,選用的穴位總是離不開心經,與心包經這兩條經絡,並且能夠藉由調節失眠的同時,治療到其他別的臟腑的疾患,因為這是藉由調節局部進而影響到全身系統,
舉例而言,研究已經證明針灸可調節各種神經傳遞物質和賀爾蒙激素,例如腦內啡(endorphins),血清素 (serotonin),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皮質醇(cortisol),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褪黑激素(melatonin),substance P,GABA和一氧化氮等參與睡眠調節的物質。
Autonomic activation in insomnia: The case
for acupuncture這篇臨床研究更提到針灸還可以調節大腦皮層功能,與下視丘(hypothalamic)-腦下垂體(pituitary)-腎上腺(adrenal)(HPA軸)。並且使患者在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顯著增加,甚至焦慮以及抑鬱的症狀也顯著改善。
發現停經後失眠的婦女透過耳穴按摩也有增加總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減少睡眠潛伏期,通過自律神經功能(HRV)進行測量,證實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和減少交感神經活動。
也有研究發現神門穴(心經)和內關穴(心包經)對交感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對於失眠有改善的功效。
針刺外耳(耳)刺激迷走神經的耳廓分支(連接大腦皮層的唯一分支)被發現可降低動脈血壓(BP),抑制心跳速度並改善癲癇症狀,調節褪黑激素,這些這種作用會減少失眠的情形,但仍缺乏大量報告的驗證。所以耳針對失眠者患者迷走神經的活動和褪黑素產生的影響進行其實值得探討的。
參考資料:
1. Morin, Culbert, & Schwartz, 1994;
Murtage & Greenwood, 1995; Morin, Colecchi, Stone, Sood, & Brink, 1999;
Smith, et al, 2002
2. Kupfer, D. J., & Reynolds, C. F.
(1997). Management of insom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6(5),
341-346.
3. Morin, C. M., Colecchi, C. A., Ling, W.
D., & Sood, R. K. (1995).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facilitate BZD
discontinuation among hypnotic-dependent patients with insomnia. Behavior
Therapy, 26, 733-745.
4. Rickels, K., Case, W. G., Schweizer, E.,
Garcia-Espana, F. & Fridman, R. (1990). Benzodiazepine dependence: Management
of discontinuation. Psychopharmacol Bull, 26, 63-68.
5. Budhiraja R, Roth T, Hudgel DW, et al.
Prevalence and polysomnographic correlates of insomnia comorbid with medical
disorders. Sleep 2011;34:859–867. Crossref, Medline, Google Scholar
6. Armour JA. Neurocardiology.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s. Boulder Creek, CA: Institute of HeartMath, 2003.
Google Scholar
7. Huang W, Kutner N, Bliwise DL. Autonomic
activation in insomnia: The case for acupuncture. J Clin Sleep Med
2011;7:95–102. Medline, Google Scholar
8. Kung Y-Y, Yang CCH, Chiu J-H,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insomnia under auricular acupressure. Menopause
2011;18:638–645. Crossref, Medline, Google ScholarGo back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