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恩醫師-中醫好邱: July 2020 WFU

網站頁籤

Thursday, July 30, 2020

四物湯(三)---四物中誰最重要??

⟪四物中誰最重要??⟫

水抽提液中的微量元素包含鐵、銅、鋅,但是鐵離子的含量以川芎最高。

所以四物湯的補血效果應該不是來自於四物湯中鐵離子含量。

從此篇文獻---亞太傳統醫藥 20192月第15卷第2 四物湯補血作用有效部位配伍優化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經由四物湯的四種成分(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進行排列組合實驗比對

得出結論:

補血作用以四物湯全方最好

當歸在方中起主要作用,熟地黃、川芎次之,白芍最末



四物湯(二)--補血機制實證研究

四物湯補血?  婦科聖方? 補血經典方劑?

門診上常有女性患者說:「醫生,我常常頭暈乏力,月經量少,面色不好,中醫師把脈,說我血虛(欠血),氣血不足,我應該是貧血」

四物湯真的能補血(血紅素與血紅蛋白)?

還是單純治療血虛症狀?

在探討之前我們要先知道血液中含有血紅素和紅血球,而血紅素跟紅血球又是由骨髓造血幹細胞生成的觀念,
再進入探討四物湯是可以讓血紅素紅血球(提供材料)增加???→補血
還是讓骨髓幹細胞(改善機轉)增加???改善血虛症狀


⟪現代研究顯示四物湯具有促進機體造血功能作用⟫

這類型動物實驗研究非常多,大多是以人工方式製造一個因大量失血的貧血模型,來檢測急性失血貧血導致HbRBC的降低在服用四物湯後是否有升高的療效,

或是抑制骨髓生成紅血球的方式來檢測四物湯是能提升造血因子。

動物實驗(一)---四物湯對小鼠急性失血性貧血的治療作用 四川省生理科學雜誌 199820

試驗中採用讓小鼠斷尾與眼眶失血兩種試驗直接餵服四物湯水煎液


結論:給藥6天,HbRBC明顯增加四物湯對失血造成的貧血有幫助


動物實驗(二)---四物湯對再生障礙性貧血小鼠骨髓細胞增殖的影響研究 四川動物2006 25卷第4

用四物湯進行體內試驗,檢測骨髓造血細胞增殖情況

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是指造血幹細胞內在缺陷,使血紅素數量減少,質量異常的情形。


四物湯可促進骨髓有核細胞進入G2/S(細胞生長週期),增加CFU-GMBFU-ECFU-E(類紅細胞),促進造血作用,與傳統中醫治療血虛證相符合。

推論四物湯可能是作用於造血幹細胞,促進造血因子分泌的增加

人體實驗---益氣補血法合用口服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價值 梁俊雄,王冠軍,潘愛珍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 Modern Journal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6 Dec, 15( 23)

治療組為運用益氣補血的代表方參耆四物湯結合口服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患者單純服用參耆四物湯的對照組進行比較,抽靜脈血複查血紅素濃度、鐵蛋白,游離紅血球原紫質。



對照組患者的 Hb SF 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但是單獨服用參耆四物湯療效並不明顯,

鐵劑並用後,就有顯著的提升,

證明四物湯是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提高血清鐵蛋白濃度,而不是跟西醫補血採用鐵劑的概念!

總結以上實驗

四物湯只是在強化造血的機制

若要補血   可加/B12


四物湯(一)--基原與前世今生

⟪四物湯的前世今生⟫

四物湯最早出現在

唐代‧藺道人《以授理傷續斷秘方‧醫治整理外接次第口訣》:「 四物湯,凡傷重腸內有瘀血者用此。白芍藥、川當歸、熟地、川芎,右等份,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

四物湯最初是用於治療傷科的疾病,跟女性調經完全無關阿!!!!!


一直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四物湯調益榮衛, 血痕硬塊,發歇疼痛;娃振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癥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

才首先記載四物湯治療婦產科疾病。

而後宋代醫家陳自明才把四物湯列為婦科聖方。

⟪四物湯組成的基原



地黃:

地黃多糖地黃寡糖是地黃的主要有效成分,

具有促進造血、增強免疫功能、抗腫瘤等多方面藥理作用,地黃中含有的地黃苦真有滋陰補血和降血糖作用

 

當歸:

當歸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當歸多糖阿魏酸

功能補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當歸多糖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促進作用﹒

阿魏酸有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抗心腦血管損傷等作用

 

白芍:

白芍主要有效成分為Paeoniflorin (芍藥苷)

具有補血、保護神經元及抗心、腦血管損傷方面等作用

 

川芎:

川芎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有

能促進輻射致血虛證小鼠骨髓造血祖細胞的增殖,提高造血細胞集落數,抑制骨髓細胞凋亡

川芎嗪能促進造血、抗血控、擴張血管、抗心腦血管損傷等,能降低血液膽固醇及脂肪,從而降低血黏度。



女性朋友們生理期來就想睡頭痛

經行頭痛

我們常常以為與月經有關的痛就只有痛經,卻往往忽略另一種月經疼痛,也就是月經偏頭痛。

根據統計,美國約有1800萬的婦女有月經偏頭痛的困擾,
台灣則大約有180萬的婦女也常會在經期期間發生頭痛,
其中60%是在經期間頭痛頻率增加,
7%~14%從經前就開始特別嚴重。
根據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國際頭痛疾病分類標準)分類,我們可以把經行頭痛分為:
1.月經相關偏頭痛(Menstrually Related Migraine,MRM): 非經期時也可能會發生頭痛症狀。
2.純月經偏頭痛(Pure Menstrual Migraine,PMM): 在月經期前二天會出現偏頭痛,並且可能持續到月經來潮後三天。 

造成月經頭痛原因很多種,目前仍然無法明確確定,
推測有部分患者是因為腦內神經傳導系統異常,降低了三叉神經引發頭痛的閾值,
另一論點認為月經週期時內分泌濃度變化影響神經傳導系統造成頭痛,
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泌乳激素改變而造成的。
一般在治療上西醫可能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鎂(Mg),翠普登(Triptans),也有部分採用混合型口服避孕藥,也就是內含兩種荷爾蒙的藥物: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in)。
不過目前月經偏頭痛的治療選擇,其實沒有明確的準則,不過我們可以參考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的指引方針: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Volume: 57, Issue: 2, Pages: 194-208, First published: 02 December 2016, DOI: (10.1111/head.12978)
重要觀念:在月經週期規律的女性中,其實經行頭痛是可預測的,所以我會建議在預期的頭痛發病日開始幾天前就要預防性用藥,以預防之後的月經偏頭痛。


女性在經期或行經前後,因身體內氣血下注沖任,病邪乘虛發病,使清竅失養或阻塞,導致頭痛。
治療需要調理氣血,通經活絡。

我們可以找特定肌肉與穴位,透過熱敷與按壓讓血管擴張,使血液循環改善,減少不適感。

風池穴:後髮際上凹陷中央,乳突後緣,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幫助頸部肌肉放鬆,一邊以大拇指深層按壓,一邊深呼吸調息。


或是透過平日營養補充也是有機會緩解經期頭痛症狀。
三大原則:

飲食多補充鈣、維生素D及鎂

1.:研究顯示,鈣和維生素D都有預防偏頭痛的效果。根據國人飲食指南建議,青春期女性每日至少應攝取1200毫克的鈣、成年女性1000毫克,所以平日應多攝取乳製食品,牛奶,優酪乳等。素食者,則可多補充豆腐、海藻、紫菜、芝麻及深綠色蔬菜中獲取鈣質。

2.維生素D:維生素D有幫助抑制神經肌肉興奮的作用,也有預防和舒緩頭痛的效果,包括鮭魚、牛奶、雞蛋、菇類和黑木耳等。建議每日攝取維生素D劑量為5毫克,不宜過量。

3.高鎂:根據報告指出,許多有偏頭痛或頭痛問題的人都有體內鎂元素不足的現象,適度補充鎂,有機會改善頭痛症狀。可食用全麥類、腰果、杏仁、深綠色蔬菜(如:青花菜、菠菜)和香蕉等富含鎂元素的食物。


Friday, July 17, 2020

失眠探討-4

如何減藥篇:

失眠的治療包含藥物以及非藥物治療兩大類

藥物治療的部份:目前常用來治療失眠的藥物主要包括 Benzodiazepine(BZD)類藥品以及作用於 BZD 接受體之非 BZD 類安眠鎮靜劑(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ents;簡稱 BZRA)、抗憂鬱劑及抗組織胺等藥物。
非藥物治療:刺激控制療法、睡眠衛生教育、放鬆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等,這些心理或行為取向的方法目前皆有相關研究證實有效,用於減少助眠藥物之使用是有幫助的。

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使用不同種類的藥物,急性失眠的助眠劑通常建議使用的時間長度只有兩到四週,但有許多病患在失眠症狀穩定後,依然繼續使用助眠劑促進睡眠,使用時間早已超過建議的使用時間長度。很多患者卻因此漸漸對藥物產生依賴、耐藥性或是反彈性失眠等戒斷症狀。

失眠者對於助眠劑的依賴成癮主要有三種:
耐受性 (tolerance)
戒斷症狀(withdraw symptom)
反彈性失眠(rebound insomnia)

一些人在服用助眠藥物改善了失眠症狀後,但為了預防失眠復發仍繼續服用藥物;許多患者是因為害怕一旦停用藥物就不好睡覺,反而對藥物產生耐受性並增加劑量,過程中病患可能會嘗試減藥,但因為不了解藥物的特性與忽然停用的戒斷、反彈性失眠等症狀 ,反而加深了不吃藥就會睡不著的不合理想法,最後掉入依賴助眠劑的惡性循環。

長期使用助眠劑的失眠患者,經常在睡眠改善之後想要停藥卻無法達成, 因此,臨床上通常會建議病患採用逐步減藥(step by step)的方式,來降低助眠劑的使用。

漸進式減藥可以讓病患在減藥的過程中感覺較舒適,但部分研究卻顯示成功率卻不盡理想,且在 1 至 2 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病患復發率超過50%。
減藥是否成功大多著重在藥物相關的因素,如:
藥物的長效或短效性(type of action)、
每天使用劑量(daily drug dosage)、
使用期間(length of utilization)。
通常使用長效、使用時間較久、每天使用劑量較高者,減藥會需較長時間且較難成功。

我會建議如果想要擺脫藥物依賴,必須要由醫師有計畫的安排
(1)每個禮拜設定當週的減藥目標。 
(2)若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幫助睡眠,依序減少兩種藥物。(由醫師判斷順序)
(3)每2-3週依序減少 25%的劑量,直到最低劑量到達為止,
(4)當達到最低治療劑量即加入不使用藥物的夜晚,視病患準備程度以及戒斷症狀來調整,於設定減藥目標時與病患討論不使用藥物的日子,並事先設定哪幾天用藥或不用藥。


中醫能夠在配合西藥逐步減少的階段發揮關鍵作用
甚至在減少病患停藥後的復發率超過
對更年期後的女性與部分老人的失眠起到療效
 
中藥或針灸不能夠完全取代安眠藥的療效
但是睡眠是陰陽氣血自然而有規律的結果
使用西醫藥物是抑制部分人體機轉來達成入睡的功效
久而久之會適得其反

 
中醫利用患者自覺症狀和體癥
全面了解陰陽氣血失衡情況
歸納証候作診斷
並依此擬定治療方案
是良好治療手段之一
 

失眠探討-3

各年齡層的失眠??!!


兒童會不會失眠?

大多數研究中沒有發現兒童有失眠的問題。
青春期似乎是失眠在性別差異中起關鍵作用。
月經」的出現是一個關鍵。根據研究顯示,青春期的女孩出現失眠症狀的機率由3.4%逐漸增加到12.2%(3.6倍),男孩則從4.3%增加到9.1%(2.1倍)。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失眠症狀的女孩在情感和人際關係問題上更容易受到傷害,男孩則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煙,飲酒和能量飲料)。

中年成人的失眠?

此時期的失眠患病率存在性別差異,可能是由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造成。
生理上,婦女在這段期間處於生殖狀態,生殖激素可能會影響婦女的睡眠。
黃體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孕激素和雌激素等激素引起晝夜節律和睡眠結構的改變。
一般來說在月經來潮的前一周,這些激素會給女性帶來更多的睡眠困難。
懷孕和產後也與睡眠障礙有關,這是由於荷爾蒙的劇烈波動引起的。
更年期」是中年婦女的關鍵時期,由於卵巢激素減少和月經不再出現。所以婦女引起的睡眠障礙明顯多於男性,並且加劇了中年人失眠患病率的性別差異。
更年期過渡期間失眠症狀增加,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雌激素降低,LH和FSH升高,會容易引起血管收縮症狀(即潮熱和盜汗),這可能隨後影響睡眠。另外,部分手術(例如子宮切除術或雙側卵巢切除術)會讓更年期的婦女經歷激素急劇下降,這也可能導致睡眠障礙。

老年人的失眠?

睡眠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老年人口失眠的發生率高於年輕人口。
老年人的失眠發生率在30%至60%之間。
性類固醇激素(sex steroid)的影響是主因。
性腺類固醇激素通過調節視交叉上核(SCN)功能來影響晝夜節律。
一天當中,儘管女性的褪黑激素分泌比男性要早,但男女的睡眠時間沒有差異,意味著女性在褪黑激素分泌後會花費更長的時間入睡。
一個有趣的探討,失眠老年人中,認知衰退比例男性遠比女性顯著,患有慢性失眠男性在65歲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更高。相反,失眠與女性認知能力下降之間似乎沒有關聯。
因此,有睡眠障礙的男性可能會比女性遭受更多的認知障礙。

失眠跟精神疾病關聯性?

失眠和精神障礙的關係在研究中已證實,失眠會增加未來產生精神疾患的風險。
部分研究表明,失眠僅僅是憂鬱症或焦慮症的繼發症狀。

其他睡眠障礙合併症?

一些臨床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或失眠的情況下,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現不良的心血管疾病結果。

參考資料:
1. Morin, Culbert, & Schwartz, 1994; Murtage & Greenwood, 1995; Morin, Colecchi, Stone, Sood, & Brink, 1999; Smith, et al, 2002
2. Kupfer, D. J., & Reynolds, C. F. (1997). Management of insom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6(5), 341-346.
3. Morin, C. M., Colecchi, C. A., Ling, W. D., & Sood, R. K. (1995).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facilitate BZD discontinuation among hypnotic-dependent patients with insomnia. Behavior Therapy, 26, 733-745.
4. Rickels, K., Case, W. G., Schweizer, E., Garcia-Espana, F. & Fridman, R. (1990). Benzodiazepine dependence: Management of discontinuation. Psychopharmacol Bull, 26, 63-68.
5. Budhiraja R, Roth T, Hudgel DW, et al. Prevalence and polysomnographic correlates of insomnia comorbid with medical disorders. Sleep 2011;34:859–867. Crossref, Medline, Google Scholar
6. Armour JA. Neurocardiology.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s. Boulder Creek, CA: Institute of HeartMath, 2003. Google Scholar
7. Huang W, Kutner N, Bliwise DL. Autonomic activation in insomnia: The case for acupuncture. J Clin Sleep Med 2011;7:95–102. Medline, Google Scholar
8. Kung Y-Y, Yang CCH, Chiu J-H,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insomnia under auricular acupressure. Menopause 2011;18:638–645. Crossref, Medline, Google ScholarGo back to content

Friday, July 10, 2020

炎夏保健腸胃 避免生冷食物


冰的手搖飲料配上燒烤串燒,真是絕配!不過小賴和幾個朋友在燒烤店吃飽喝足後,隔日大夥兒都出現上吐下瀉的情形,紛紛到醫院掛病號。

炎炎夏日,正是腸胃疾病發生的高峰期,尤其現代人喜歡吃生食或各式水產,當這類食物未經加熱煮熟或是儲存環境不當時,細菌或病毒在這種濕熱環境下孳生更是迅速,所以,夏季飲食要特別小心。

氣溫高,人體的自主消化功能相對不足,當出現煩躁、食慾減退、噁心欲嘔等症狀,傳統中醫形容這就是「暑傷氣」,民間則說是「苦夏」,也叫「疰夏」。

夏日飲食 多吃補脾去濕食物

什麼是苦夏?其實就是由於濕熱內侵,造成脾胃功能呆滯,消化吸收不足,人體消化、吸收與排泄系統都屬於「脾胃」的範疇,因此如果一個人的脾胃遭受阻滯,身體的氣血化生就會不足,導致脾胃氣虛,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伴隨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情況。

所以在夏日我們的飲食有兩個最重要原則:多吃補脾去濕的食物與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補脾去濕的食物有薏苡仁、山藥、白扁豆、香菇、木瓜、香蕉、栗子等。其中薏苡仁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的功效;山藥可以補脾,間接讓體內濕氣排出,因此脾胃機能不佳的人可以多吃這類食物。

應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包括:苦瓜、冬瓜、白蘿蔔、絲瓜、西瓜、冷飲、生魚片、生菜沙拉等。

undefined

在此提供一個夏日保健脾胃的藥飲:消暑健脾飲。

4藥材煮水溫服 可消暑健脾

●藥材:粉光參3錢、麥門冬2錢、五味子2錢、茯苓1錢。

●做法:藥材洗淨,放入濾袋,以800cc水小火煮至滾,即可溫服。一般人均可當茶水飲用。

建議腸胃虛弱的民眾,若自身不了解食物與中藥材的屬性,須經由中醫師專業判斷後,才能安全服用,因為若吃錯食物或藥材,其實對胃腸不但沒有助益,更是很大的負擔。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379274?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SHARE&fbclid=IwAR0XkwEfy6C7zxlxrl7Ra4w80KPy5ehi4CDb4gJbr_qVaxQPPKciTzQ6QlI

失眠探討-2

失眠症涉及自主神經(ANS)和中樞神經系統(CNS)

綜觀來說是由於睡眠誘導系統的不足喚醒系統的過度活動所致,也有可能兩者兼有,導致患者對睡眠與清醒的調節( sleepwake )不平衡。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由於壓力,壓力會改變下視丘(hypothalamic)-腦下垂體(pituitary)-腎上腺(adrenal)(合稱HPA軸,壓力調節系統)的活動,引起大腦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會影響神經造成失眠。

研究指出失眠症患者在認知/情緒/行為上,ANSCNS均表現出極度亢奮的跡象。睡眠測量,腦波圖(EEG)活動,HPA軸,發炎症標誌物(例如cortisol皮質醇)和其他生理結果都證明,失眠症患者在白天和晚上偏向亢奮

發現在患有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等的人中,失眠的機率大大增加。

上述疾病可能導致睡眠障礙,但睡眠疾病本身可能也會增加這些疾病的嚴重性,即是雙向!

免疫功能的改變和慢性炎症都可能是失眠與上述疾病之間的聯繫的基礎,社會心理壓力也可能影響。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是參與治療失眠的主要臟器。

在這要了解中醫學上的「心」,並非西方醫學解剖定位上的「心臟」(Heart),主要是一個擔任“意識”,容納“”或“精神”或“思想”的地方,但也不全然屬於西方醫學中的大腦的角色。

就中醫角度而言「心」是參與焦慮和抑鬱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的臟腑,因此中醫學治療失眠症,解決與心相關的失衡是關鍵

今天討論的是科學證據表明,針灸如何能夠影響與失眠的病理生理有關的心臟生理變化。

心主神明,心與神/意識/失眠的關聯

心與意識的關聯最早在2000年前《黃帝內經》中描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作為人體意識的主軸,控制著人類情緒,但是又與其他臟腑(肝,腎,脾和肺)有相連,根據五行學說,其他器官系統的失衡會影響心臟,反之亦然。所以其他臟腑系統的失衡也可構成了失眠與情緒疾患。

近年幾個研究實驗發現心臟(西方解剖醫學定義中的心臟),除了原本的心血管功能影響自主調節外,心臟還可能影響涉及大腦中樞中的情緒處理和知覺部分喔~已經發現自主神經活的輸入和輸出改變都與心律模式有關聯。例如,正向積極的情緒會使心律更連貫,而消極負面的情緒則會造成心律可能出現不整。

那西方醫學能否驗證心臟(西方解剖醫學定義中的心臟)與其他器官之間存在的神經解剖學上的聯繫呢?

其實在心臟,肺,胃腸道,腎臟和膀胱等器官是有大量的自主神經元(ANS)連結在附近,並且彼此交流,幫助信息交換。例如,控制心臟和呼吸道的神經元是可以相互交流,心臟和腸胃道也是可以互相透過自主神經溝通的(例如腸躁症患者可能)。這我認為或許可以解釋中醫理論上提到心臟與其他臟腑器官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也就是黃帝內經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的意思,心就像是人體中的皇帝,統領所有官員(臟腑)互相聯系及分工合作,使人體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常說當中醫在針灸的時候絕對不是在單純治療患者的特定疾病,而是在做全身的調節讓身體回到平衡。

因此針灸在治療失眠或情緒障礙時,選用的穴位總是離不開心經,與心包經這兩條經絡,並且能夠藉由調節失眠的同時,治療到其他別的臟腑的疾患,因為這是藉由調節局部進而影響到全身系統,

舉例而言,研究已經證明針灸可調節各種神經傳遞物質和賀爾蒙激素,例如腦內啡(endorphins),血清素 (serotonin),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皮質醇(cortisol),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褪黑激素(melatonin)substance PGABA和一氧化氮等參與睡眠調節的物質。

Autonomic activation in insomnia: The case for acupuncture這篇臨床研究更提到針灸還可以調節大腦皮層功能,與下視丘(hypothalamic)-腦下垂體(pituitary)-腎上腺(adrenal)(HPA)。並且使患者在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顯著增加,甚至焦慮以及抑鬱的症狀也顯著改善。

發現停經後失眠的婦女透過耳穴按摩也有增加總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減少睡眠潛伏期,通過自律神經功能(HRV)進行測量,證實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和減少交感神經活動。

也有研究發現神門穴(心經)內關穴(心包經)對交感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對於失眠有改善的功效。

 針灸能夠影響心血管,呼吸系統和胃腸系統的迷走神經活動和其自主功能。

針刺外耳(耳)刺激迷走神經的耳廓分支(連接大腦皮層的唯一分支)被發現可降低動脈血壓(BP),抑制心跳速度並改善癲癇症狀,調節褪黑激素,這些這種作用會減少失眠的情形,但仍缺乏大量報告的驗證。所以耳針對失眠者患者迷走神經的活動和褪黑素產生的影響進行其實值得探討的。


參考資料:

1. Morin, Culbert, & Schwartz, 1994; Murtage & Greenwood, 1995; Morin, Colecchi, Stone, Sood, & Brink, 1999; Smith, et al, 2002

2. Kupfer, D. J., & Reynolds, C. F. (1997). Management of insom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6(5), 341-346.

3. Morin, C. M., Colecchi, C. A., Ling, W. D., & Sood, R. K. (1995).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facilitate BZD discontinuation among hypnotic-dependent patients with insomnia. Behavior Therapy, 26, 733-745.

4. Rickels, K., Case, W. G., Schweizer, E., Garcia-Espana, F. & Fridman, R. (1990). Benzodiazepine dependence: Management of discontinuation. Psychopharmacol Bull, 26, 63-68.

5. Budhiraja R, Roth T, Hudgel DW, et al. Prevalence and polysomnographic correlates of insomnia comorbid with medical disorders. Sleep 2011;34:859–867. Crossref, Medline, Google Scholar

6. Armour JA. Neurocardiology.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s. Boulder Creek, CA: Institute of HeartMath, 2003. Google Scholar

7. Huang W, Kutner N, Bliwise DL. Autonomic activation in insomnia: The case for acupuncture. J Clin Sleep Med 2011;7:95–102. Medline, Google Scholar

8. Kung Y-Y, Yang CCH, Chiu J-H,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insomnia under auricular acupressure. Menopause 2011;18:638–645. Crossref, Medline, Google ScholarGo back to content


Saturday, July 4, 2020

失眠探討-1



男女有別!!!
先討論失眠在不同性別差異,
女性失眠的比例是男性的1.5倍!
與男性相比,女性對失眠症狀相關的抱怨和困擾更多。

然而失眠中可能存在性別差異,或是我們平常刻意誇大了性別之間的差異。

根據研究統計,女性更有可能主動跟醫師告知身體狀況,並去尋求醫療幫助。一些研究表明,女性若有失眠的症狀尋求醫護人員求助是男性的2倍甚至更高的可能性,然而不一定在門診上是詢問失眠症狀,更多是合併其他精神疾患例如憂鬱,躁鬱等情況時來尋求協助時發現同時有失眠的問題。

特殊的是,失眠的性別差異(女>男)不能用睡眠生理學和人體結構方面的性別差異來解釋。
女性的睡眠紡錘體(sleep spindles)比男性多兩倍,慢波睡眠(slow wave)更多。
根據睡眠監測儀(PSG)測量,女性的進入睡眠的效率更高,但是睡眠中途醒來時間比男性更長。
根據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所有由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喚醒指數和甦醒以及慢波或REM睡眠指示的睡眠連續性指標在失眠者和健康對照者中均未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差異。
這些發現表明,女性在客觀條件上並不會比男性睡得更糟,但這與女性失眠比例是男性的1.5倍相矛盾。

補充小知識: 
1.睡眠紡錘體是NREM(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期間丘腦網狀核 (TRN)與其他丘腦核相互作用產生的神經振盪活動,持續時間約11至16 Hz(通常為12-14 Hz)0.5秒或更長時間(通常為0.5-1.5秒)。睡眠紡錘體在感覺處理和長期記憶整合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慢波睡眠又稱淺睡睡眠 ( light sleep )

參考資料: 
1.Barsky AJ, Peekna HM, Borus JF. Somatic symptom reporting in women and men. J Gen Intern Med. 2001;16(4):266–75.Return to ref 1 in article
2. Liu Y, Zhang J, Lam SP, Yu MW, Li SX, Zhou J, et al. Help-seeking behaviors for insomnia in Hong Kong Chinese: a community-based study. Sleep Med. 2016;21:106–13. https://doi-org.autorpa.cmu.edu.tw/10.1016/j.sleep.2016.01.
3. Zhang J, Li AM, Kong AP, Lai KY, Tang NL, Wing YK. A community-based study of insomnia in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familial aggregation. Sleep Med. 2009;10(9):1040–6. https://doi-org.autorpa.cmu.edu.tw/10.1016/j.sleep.2009.01.
4. •• Zhang J, Chan NY, Lam SP, Li SX, Liu Y, Chan JW, et al. Emergence of sex differences in insomnia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 large-scale school-based study. Sleep. 2016;39(8):1563–70. https://doi-org.autorpa.cmu.edu.tw/10.5665/sleep.6022. Large-scale study demontrating sex differences in insomnia symptoms emerge after late pub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