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恩醫師-中醫好邱: 皮膚病痛癢起來要人命--濕疹(eczema) WFU

網站頁籤

Friday, May 22, 2020

皮膚病痛癢起來要人命--濕疹(eczema)

『疹』,皮外小起也。

濕疹(eczema)
了解溼疹的治療前要先了解中醫對皮膚病看法及淵源。
早在先秦,距今超過二千年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五十二病方》內就有對皮膚病的初步認識階段,雖然那時候很多治療方法充了迷信的色彩。

最早出現 「皮膚」一詞,是在《黃帝內經》,裡面論述了近30種皮膚病,而且早早提出了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至於治療辨證上,同為漢朝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收錄7種皮膚病的論治,一般醫家認為是這時候開始有對皮膚疾患系統性論述。

乾隆時期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醫宗金鑒》一書,算是集大成。記載了疔瘡、 丹毒、 雀斑、 禿瘡、 粉刺、黑痣等多種皮膚病

然而傳統中醫病名中 並無「濕疹」一詞,中醫文獻中將其包括在瘡、癬、風之中,舉例而言,《金匱要略》中稱之為浸淫瘡。《醫宗金鑒》指出本病的發病與心、肺、肝、脾 四經的病變有密切關係。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炎疾病之一。
成因包括先天和後天,先天主要是基因控制,可能因身體先天缺乏自行製造保護性油脂的機能,使修護皮膚功能變弱,因而容易誘發濕疹;後天因素主要出現在過多的刺激來源,包括接觸到至敏原或是食物誘發。

首先一定要有概念,許多人會被「濕疹」這兩個字給誤導,不管乾的或是濕的疹子,都有可能叫做濕疹。舉例如常見的接觸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錢幣狀濕疹、汗疹、尿布疹、富貴手等等都算是濕疹。
其實是因為初期急性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檢查常會發現有發炎細胞浸潤,出現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嚴重到一個程度,表皮上就會看到冒出了小水泡,所以我們甚至會看到化膿情形出現。
但是當皮膚反覆發炎後,表皮層會增厚,就會出現「脫皮」或「脫屑」。這些階段反覆發生皮膚就會持續增厚,變乾,就是慢性濕疹

反正記得----判斷原則:「紅、易搔癢、有皮屑、起水泡」都有可能是濕疹。
慢性濕疹要抹乳液保濕,病灶處會癢,如果把水泡抓破更容易反覆感染。

濕疹中醫治療上最大特色在會區分是因內在因素或外在因素而致病。外在因素如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等均可影響濕疹的發生。內在因素如失眠、過度疲勞、慢性消化性疾病、胃腸道功能性障礙等都可能加重濕疹的病情。
簡單來說,風、 濕、熱邪是濕疹發病主因。
中醫治療上以「清熱燥濕」,「健脾除濕」、「滋陰養血」為內治三大治法


References: 
1.古今濕疹中醫內治處方用藥規律分析* 婁方璐,唐海燕△,王思平,鄭文豪,刁慶春,劉毅,鐘佳樂 ( 重慶市中醫院 ( 市第一人民醫院) 皮膚科,重慶 400011) 四 川 中 醫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年第34 卷第3 期 Vol. 34, No. 3, 2016
2. Gaudinski MR, et al.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17; 3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