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恩醫師-中醫好邱: May 2020 WFU

網站頁籤

Sunday, May 31, 2020

情緒病 Mood Disorders?

情緒病 Mood Disorders?
明明是頭痛,卻說我是精神病?一定是醫師不專業!
小晶這幾年來,時不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失眠,疲倦,四肢肌肉痠痛,甚至胃痛至想吐等症狀。跑遍了各家醫院診所,腦波檢查,甚至連胃鏡都檢查遍了,檢查報告結果卻都很正常。後來醫師建議她去找精神專科與心理師治療,卻讓小晶很難在情緒上接受。

41歲的小晶於公家單位工作,她自述長期工作加班,工作壓力日漸累增,然平常自信心不足,面對主管問話常不知如何面對。平日又過度擔心自己身體情況,往往小病就要求醫師做檢查,頭痛發作時甚至因擔心是腦內有腫瘤而頻繁要求神經科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

這類型的患者,當全身檢查都找不出異常問題時,臨床醫學上會認定為可能是所謂的「情緒病」(Mood Disorders)

什麼是情緒病?
簡單來講,就是情緒出了毛病,不能正常運作。
以醫學角度來看,情緒病患者的腦部可能因某些物質,如血清素、腎上腺素、谷氨酸、多巴胺等化學傳遞物質失去平衡,使情緒受到影響,而性格、價值觀和工作環境等也是加重因子,進而導致患者情緒失調。

據近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五個人當中,就會有一人在一生中受到不同程度情緒病的困擾,而45到64歲是高峰,嚴重者如抑鬱症,躁鬱症,輕者像是孩子於青春期之間出現的反抗時期,或是婦女於月經前期出現的煩躁感,更年期的情緒不穩定與產後憂鬱症都包含在情緒病的範疇內。

但是與一般傳統認知不同,情緒病患者不單只在情緒上產生煩躁、憂慮及低落等症狀,他們更常同時出現在身體上的病痛,如頭頸痛、疲勞、暈眩、耳鳴、胃痛噁心等各種不適。一般患者常常不會察覺自己面對情緒問題,也不知道身體不適是因情緒病引起。所以常常花費了大量金錢作身體檢查,卻仍然得不到適當的治療,更耽誤病情。

一般人常常很難理解,究竟情緒病是什麼?以為不開心就是憂鬱症,重拾快樂就會不藥而癒了,但現實從來不這麼簡單。
根據衛福部統計,情緒病患者一年看診三次以下佔三成,顯示大部分患者通常短期就醫、早期就中斷治療,這類型患者不論中西醫治療我認為需至少持續1年以上,但患者常常沒有耐性持續治療,導致症狀一發不可收拾 

西醫在治療上通常採取「三環抗鬱劑」(TCA),「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s)等類型藥物,如「百憂解」,「美舒鬱」。或針對單純症狀治療,如以Stilnox「史蒂諾斯」針對失眠,Estromon「婦拿邁」針對更年期荷爾蒙造成之症狀。然而在治療上常會遇到發現因遇到這類型藥物的副作用產生不舒服,或生理與心理對藥物的依賴性而越陷越深。

談到中醫的腳色,中藥和針灸治療主要用來調整身體的平衡,我們在治療標的上是讓患者不受西醫藥物控制,並利用中醫藥與針灸來改變臟腑經絡的「精、氣」,進而改正「」的問題。情緒病於中醫上分有不同證型,常見包括:肝氣鬱結、氣滯痰鬱、憂鬱傷神、心脾兩虛、陰虛火旺等。中醫會依不同證型,以安神、清火、化痰、去血瘀等方式治療。

在我自身臨床經驗上,許多患者藉由中醫藥與針灸的調控下,漸漸步出情緒病的泥濘。中醫是一門客製化醫學,也是一門預防醫學,更是一門治癒現代人身心靈醫學的關鍵,適當的中醫治療是治療情緒病的一把重要鑰匙!

我們在此提供一個現代人常因工作壓力大出現輕微情緒症如失眠,煩躁等情形時,該如何用簡單的藥材療效改善症狀。
可以用「玫瑰理氣飲」這款藥材拿來泡茶喝
玫瑰理氣飲:黃耆2錢,玫瑰花2錢,陳皮3錢,茯苓1錢,枸杞子2錢
服用方式與功效:將上述藥材清洗乾淨,以 500毫升水煎服,可放冷後服用或是趁熱飲之,順勢舒緩情緒改善失眠多夢的症狀令患者感到身心舒暢,情緒和睡眠質素得到改善,也沒有副作用。

Sunday, May 24, 2020

現代國民病之一--失眠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現代人常見的失眠問題與濫用安眠藥的困擾
 
這是一篇衛生福利部經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於今年4月底發布之公告,針對部分病人使用含eszopiclone、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成分安眠藥品可能出現夢遊之風險,決議該類成分藥品醫師禁止處方使用於曾使用後發生複雜性睡眠行為(如夢遊、夢駕、或在未完全清醒的情況下從事其他活動)者。另提醒民眾用藥期間如出現夢遊走路、開車…等症狀,或用藥後發生怪異行為,應立即回診並停止使用該類藥品。


其實這個評估是來自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早在一年前提出的通報:
 

簡單來講,美國FDA從不良事件通報資料庫(FAERS)及醫學文獻中發現66件使用含eszopiclone、zaleplon或zolpidem成分藥品後發生複雜性睡眠行為而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的案例,其中有20件導致死亡。這些案例包括意外用藥過量、跌倒、燒傷、淹溺、暴露在極低溫下而導致截肢、一氧化碳中毒、溺斃、失溫、發生車禍、自我傷害的行為如槍傷和顯著的自殺意圖等。病人清醒後通常不記得曾發生這些事件。目前上述藥品導致複雜性睡眠行為的機轉仍未完全釐清。
美國FDA考量上述風險之嚴重性,擬於含eszopiclone、zaleplon或zolpidem成分藥品仿單中新增加框警語以警示該風險,並擬將曾於使用上述藥品後發生複雜性睡眠行為之病人列為使用禁忌。

其實有關安眠藥的濫用於否是不解的爭議。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三分之一(近七百萬)人口有睡眠障礙,根據健保署在2018年的統計資料,全台灣整年度的處方已使用超過9億顆安眠藥!這數字甚至尚未包含非處方,自行私下濫用的安眠藥的情形。儘管根據根據一些文獻如Lancet Psychiatry 中的Medicines Associated With Dependence or Withdrawal: A Mixed-Methods Public Health Review and National Database Study in England提到很多失眠情況不建議長期(> 12個月)使用此類處方,但是明顯長期服安眠藥的台灣民眾使用時間遠大於12個月。

學名 Zolpidem CR eszopiclone zaleplon
商品名 Stilnox
史蒂諾斯 Imovane
宜眠安 Sonata讚您眠
半衰期(hr) 1.5~4.5 hr 3~6 hr 1hr

失眠在《黃帝內經》和《難經》中都有相關記載,中醫學將失眠稱為“不寐”“不得眠”,但是在古籍醫案中之描述,其實描述都很簡略。

但是大致統計可以知道不寐的病因病機主要為陰陽失調、臟腑失衡、氣血失養、情志失調等,然而中醫師臨床治療睡眠障礙,不適合將治療放在單純睡眠障礙,根據《靈樞.大惑論》:「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可知中醫認為失眠的基本病機是陽不入陰,舉例而言,女性在更年期後(失眠統計男女發生比率為 0.45 比 1.0),其實就是在表現一種因賀爾蒙更年時期“陽不入陰”的過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更年期後期 (postmenopausal group)的女性失眠非常多。
所以治療重點可以放在讓氣血陰陽回歸調恆為治療目標,同步運用針灸與用藥處理,而對於已經長期服用西藥安眠用藥的患者,目的更要放在逐步減藥,找出睡不著的真正原因。

治療濕疹的良藥--黃連膏

黃連膏最早記載於西元 475 -502年於中醫最早的外科專著 《劉涓子鬼遺方》 (南北朝南齊人龔慶宣著),主治濕熱諸瘡。1500餘年來,黃連膏不斷得到繼承、創新和發展中。

黃連膏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痛為主要功效,

黃連為君藥,配伍清熱解毒、活血排膿、止痛、止癢等藥物組成新的處方,隨臨床不同病證的需要搭配。

清代《醫宗金鑒》配伍了最基本款的經典處方,也是我們平常市面上看到的配伍。
黃連黃柏生地黃當歸薑黃等五味藥組成。


黃連: 含小檗鹼(黃連素)約占5%~8%。黃連素有很棒的抗菌效果。

黃柏: 也含小檗鹼、黃柏鹼等多種生物鹼,根據研究抗菌效果與黃連相似。

生地黃: 含地黃素、甘露醇、葡萄糖、生物鹼、鐵質、維生素A等,能促進血液的凝固。

當歸:維生素A 、B12 、E及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等營養素,能增強新陳代謝和內分泌功能,其內含的ferulic acid能促進血管新生。

薑黃:其中的揮發油中含薑黃素(Curcumin)及其他化學物質,已證實具有消炎作用。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依靠經脈運行氣血,聯絡五臟六腑的有機體,這些藥材共同發揮抗發炎感染,改善微循環的功效。


自製琥珀膏特色在於基本三黃膏的改良版,與部分膏藥混用藥粉與凡士林製成不同,是由藥材熬煮而成,基底採用橄欖油,於肌膚表面會因受肌膚溫度高成兩態分布,瘡面處溫化為油態,暴露於空氣面因環境溫度低仍維持膏態,可阻止皮膚水面蒸發,又可以屏蔽空氣不乾淨物質的破壞。

Friday, May 22, 2020

皮膚病痛癢起來要人命--濕疹(eczema)

『疹』,皮外小起也。

濕疹(eczema)
了解溼疹的治療前要先了解中醫對皮膚病看法及淵源。
早在先秦,距今超過二千年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五十二病方》內就有對皮膚病的初步認識階段,雖然那時候很多治療方法充了迷信的色彩。

最早出現 「皮膚」一詞,是在《黃帝內經》,裡面論述了近30種皮膚病,而且早早提出了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至於治療辨證上,同為漢朝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收錄7種皮膚病的論治,一般醫家認為是這時候開始有對皮膚疾患系統性論述。

乾隆時期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醫宗金鑒》一書,算是集大成。記載了疔瘡、 丹毒、 雀斑、 禿瘡、 粉刺、黑痣等多種皮膚病

然而傳統中醫病名中 並無「濕疹」一詞,中醫文獻中將其包括在瘡、癬、風之中,舉例而言,《金匱要略》中稱之為浸淫瘡。《醫宗金鑒》指出本病的發病與心、肺、肝、脾 四經的病變有密切關係。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炎疾病之一。
成因包括先天和後天,先天主要是基因控制,可能因身體先天缺乏自行製造保護性油脂的機能,使修護皮膚功能變弱,因而容易誘發濕疹;後天因素主要出現在過多的刺激來源,包括接觸到至敏原或是食物誘發。

首先一定要有概念,許多人會被「濕疹」這兩個字給誤導,不管乾的或是濕的疹子,都有可能叫做濕疹。舉例如常見的接觸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錢幣狀濕疹、汗疹、尿布疹、富貴手等等都算是濕疹。
其實是因為初期急性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檢查常會發現有發炎細胞浸潤,出現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嚴重到一個程度,表皮上就會看到冒出了小水泡,所以我們甚至會看到化膿情形出現。
但是當皮膚反覆發炎後,表皮層會增厚,就會出現「脫皮」或「脫屑」。這些階段反覆發生皮膚就會持續增厚,變乾,就是慢性濕疹

反正記得----判斷原則:「紅、易搔癢、有皮屑、起水泡」都有可能是濕疹。
慢性濕疹要抹乳液保濕,病灶處會癢,如果把水泡抓破更容易反覆感染。

濕疹中醫治療上最大特色在會區分是因內在因素或外在因素而致病。外在因素如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等均可影響濕疹的發生。內在因素如失眠、過度疲勞、慢性消化性疾病、胃腸道功能性障礙等都可能加重濕疹的病情。
簡單來說,風、 濕、熱邪是濕疹發病主因。
中醫治療上以「清熱燥濕」,「健脾除濕」、「滋陰養血」為內治三大治法


References: 
1.古今濕疹中醫內治處方用藥規律分析* 婁方璐,唐海燕△,王思平,鄭文豪,刁慶春,劉毅,鐘佳樂 ( 重慶市中醫院 ( 市第一人民醫院) 皮膚科,重慶 400011) 四 川 中 醫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年第34 卷第3 期 Vol. 34, No. 3, 2016
2. Gaudinski MR, et al.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17; 37(1):1-10

鼻塞時才懂得正常呼吸是多麼幸福的事!



季節交替時鼻塞、流鼻水的人,很可能是過敏了。
環境變潮濕、溫度上升,這都是塵蟎與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

生活上謹記扶正與祛邪兩大原則
#扶正 提升正氣
1.充足睡眠與運動,提升免疫力。
2.適當日曬,補充人體陽氣。
#袪邪 祛除邪氣
1.室內溼度控制在60%以下
2.不使用地毯、厚重窗簾、絨毛玩具
3.保持居家空氣流通,冷暖氣出風口使用過濾網並定期更換
4.減少空氣汙染源的暴露,如PM2.5、香菸



西醫治療過敏性鼻炎
通常都使用抗組織胺 / 鼻內類固醇噴劑,
一旦停藥,症狀仍然可能復發。

中醫治療上強調辯證論治, #從體質根本來用藥
並搭配針灸、薰鼻、三伏貼多種手法來治療
發作期治標,要祛風抗敏
緩解期治本,多為肺、脾、腎虛
#找到根源才可對症下藥

鼻過敏的治療是長期抗戰,除了使用藥物,一定盡量避免環境中過敏原的滋長。



"the modern cultivated person sleeps in beds which are a mockery of all the rules of hygiene, ... daily use through dust, fungal spores, bacteria, and from the effect of the damp bed warmth, an opulent breeding ground of fungi, yeasts, and harmful vermin, in beds... All the worse that for sure asthma is not the only illness to arise from mites..." —Hermann Dekker, 1928
『現代人整天睡在床上,每天躺在灰塵、真菌孢子、細菌繁衍一堆的潮濕的床上,然後每天用其他方式努力避免過敏症狀,這其實是衛生環境學上的一個很大諷刺』

1928年的文章套用2020年還是很適用,
努力找一堆方法,但是過敏的解決方法還是要先從勤勞避免床被孳生顢與細菌黴菌做起

分享一個有趣的研究資料
#塵蟎(Der p) #粉蝨(Der f) #蟎蟲(Blo t)是造成過敏的元兇。
過敏或氣喘出現比率最高的縣市是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處。
氣候也會影響,台北寒冷潮濕塵蟎(Der p)比較多,蟎蟲(Blo t)則集中在炎熱潮濕的高雄與花東。



#過敏的你不孤單

#扶正祛邪遠離過敏
#改變體質根治過敏性鼻炎

Thursday, May 14, 2020

淺談女性更年期(下)-更年期治療方式


上回我們提到了生活飲食該注意之情況,然若生活方式改變後,仍有症狀,那只好尋求醫師協助了。接下去我們來談談中西醫如何治療?
原則上西醫會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HRT)為主,也有可能搭配一些抗癲癇與抗憂鬱的藥物。
荷爾蒙藥物成分多是雌激素的衍生物或雌激素搭配黃體素藥物合併使用,但是治療時間不能超過 5 年,更年期症狀一旦緩解或消失,就要考慮減量或停藥,常見藥物如Conjugated estrogens(商品名: 婦拿邁/Estromon)/17-beta(商品名: 迪維舒凝膠)/Tibolone(商品名:利飛亞錠)

患者偶爾會擔心賀爾蒙藥物的副作用是否會增加癌症等,其實只要正確配合醫師的指示,風險機率就安全。

至於中醫方面,
中藥和針灸治療主要用來調整身體的平衡,活化卵巢的機能。
部分中藥能夠改善及促排卵的作用,補腎陽藥如淫羊藿、仙茅等有類似雄性荷爾蒙等激素的作用,改善排卵障礙引起的功能性子宮異常出血,也有預防更年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但中藥絕對不是只考慮單純其內成分,重點在可能通過配伍的共同作用,放大主藥的作用及其療效。
中醫治療更年期疾病主要有補虛、疏肝、活血、清熱等治則。但是更重要於我們可以在出現更年期症狀前就立即糾正,並預防症狀更嚴重,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現才開始治療。
根據中老年女性陰陽變化規律、體質狀況和家族史,鼓勵她們在更年前期及早進行治療,提高媽媽們的生活品質。

Sunday, May 10, 2020

打嗝,放屁,一肚子氣(脹氣篇)



胃脹氣怎麼辦? 常常打嗝,放屁,一肚子氣(脹氣篇)

        務農的李先生因為工作關係,三餐不定時且時常囫圇吞棗的一下吃完便當。大約3~4年前開始,他時常於吃飽後一段時間開始肚子好脹,喝水後更在上腹部出現腫脹感及壓迫感,但是總覺得自己只是年紀增長消化變慢而已,吃吃成藥胃散就沒事了。約1年前開始,他偶而覺得上腹有灼熱感,打嗝與排氣頻率越來越多,進食後脹氣更明顯,也發現自己胃口更差,於是前往門診看診,經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出現胃發炎與輕微潰瘍,於是開始接受中醫西醫同步治療。

          輕忽脹氣這警訊,是很容易讓胃炎的狀況不斷惡化。究竟脹氣可能是哪些疾病的前兆?腸胃不好的人,又該如何治療?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簡易了解胃脹氣主要原因不外乎兩種:氣體產生過多或是氣體排出不良。邊吃邊講話、暴飲暴食、抽菸、嚼檳榔、 愛喝氣泡飲料,這些不良習慣都會造成吞進腸胃道的氣體過多,或是常食用一些高產氣食物例如豆類、甜食,糯米等。而氣體排出不良的原因通常是姿勢造成,如久坐、駝背等姿勢,更多是出現在過度肥胖,懷孕等腹內壓力不均衡影響到腸胃的正常蠕動的因素所致。而這些因素甚至會導致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伴隨出現。

        從中醫觀點而言,「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維持機體的營養代謝。食物經轉化為水穀精微後,會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作用再轉化為氣血,並送往全身,這便是中醫所謂「升清」。而胃則主降濁,降濁指胃將消化道內無用的物質往下輸送。消化系統內的平衡透過升清與降濁,達成消化系統內的平衡。脾胃升降功能若是失常,就會導致腹脹、泛酸、便袐、等腸胃不適表現。

         另外,脹氣在臨床還有另一個常見卻易被忽略原因, 就是壓力。這些情緒壓力也影響腸胃,當壓力增加時,容易使身體的不隨意肌不聽使喚,由於這些肌肉無法控制,面對壓力時往往轉化成別的方式呈現,甚至進而使腸胃常出問題,也就是中醫所謂的「氣滯」型腸胃症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脹氣是一個身體的訊號,頻繁的「打嗝」或「排氣」則是身體對我們的警告。而我們在臨床發現,很多人脹氣的原因非常複雜,有的人一天到晚吃胃藥、胃散,或是消脹氣的藥,雖會緩解,但根本的問題沒有被解決,遲早還是會再發生的。因此我在門診治療上在改善病症的同時,亦會追本溯源的尋求找到問題癥結點,搭配針灸,藥物服用,也透過衛教、生活模式改變和飲食調整等方法達到療效。

        另外,其實針灸治療對於內科疾病如腸胃道功能調節的療效已在國外是積極研究替代醫療的重要選擇之一了,中醫臨床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穴位包刮:『足三里』調理脾胃,和腸消滯;
「內庭」清胃熱瀉胃火;
「中脘」和胃寬中消食。

         有別於以往傳統的穴位針灸,現代科技使用雷射針灸以低能量雷射無痛對準穴位照射,固定頻率和能量的雷射來強化賁門肌肉層內的小神經,改善胃內壓及胃排空功能,調節消化能力,以達成療效。

並且搭配胃寒,胃熱等症型:
胃虛寒(消化不良、胃動力不足、慢性胃炎),可用乾薑、陳皮怯寒邪,保胃氣,平時服用熱粥,以三分治療,七分養胃來預防以及驅除胃寒症狀的。
胃熱(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灼熱),可用生地黃、麥冬、黃連瀉火、養陰生津,平時避免大魚大肉,菸酒辛辣,以去胃火,調理腸胃來緩解胃熱症狀。

Saturday, May 9, 2020

淺談女性更年期(中)-更年期該如何微調理呢

更年期治療
如何可以減輕更年期症候群?
一定要從生活生活方式的改變開始做起
關鍵是   營養飲食+適度運動與良好習慣
營養飲食: 
1.豆製品:黃豆/山藥,內有與女性荷爾蒙類似的植物性雌激素
豆製品內的大豆異黃酮根據目前的臨床試驗的數據仍然沒有確定對於更年期潮熱有顯著效性,但是對降低低密度脂質(LDL),三酸甘油酯和增加高密度脂質(HDL)等更年期伴隨而來的代謝問題改善早在1999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公告與實驗證實[1]。

2. 全穀類: 藜麥/黑麥/糙米,是維生素B重要來源,有助於減輕情緒的波動和憂鬱,且因為飽足感高可以避免更年期時體重增加,根據研究每天至少吃三份全穀類食物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約30%[2]。

3.含鈣食物:牛奶/鮭魚/深綠色蔬菜,因為鈣不會自己產生,雌激素下降會讓骨骼中的鈣質流失,一般建議停經後婦女的鈣需求量至少需約25 mmol(1000 mg)甚至更多[3]。

4. 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蛋黃/鯖魚/肝臟,雖然我們都知道陽光是獲取維生素D的最好方法,但是維生素還是有存在部分食物中。

定期運動與良好習慣:
1. 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5次運動
運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與改善情緒壓力,也可以減緩骨質流失,建議以有氧運動與伸展類為主(慢跑/騎腳踏車/瑜珈),
2.少喝咖啡,雖然目前也沒有明確的研究證明咖啡因對更年期骨質流失有關,但咖啡因可能會影響睡眠,增加潮熱的可能[4],所以如果一天沒有咖啡就不能度日的媽媽們還是建議過了中午後不要再喝囉~
[1] Botanic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s for Menopausal Symptoms: What Works, What Doesn’t Stacie E. Geller,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Laura Studee, MPH
[2]Dietary fiber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Aleixandre A, Miguel M.Food Funct. 2016 Apr;7(4):1864-71. doi: 0.1039/c5fo00950b.PMID: 26923351 Review.
[3]Calcium and osteoporosis.Nordin BE.Nutrition. 1997 Jul-Aug;13(7-8):664-86. doi: 10.1016/s0899-9007(97)83011-0.PMID: 9263260 Review.
[4]Effects of caffeine on sleep and cognition.Snel J, Lorist MM.Prog Brain Res. 2011;190:105-17. doi: 10.1016/B978-0-444-53817-8.00006-2.PMID: 21531247 Review.

淺談女性更年期(上)-瞭解更年期症狀

母親節要到了,身為子女的我們在準備禮物的同時,有想過媽媽是否有更年期症狀嗎? 如果你也有個更年期階段的老媽,那一定要來了解如何好好照顧全天下最偉大的媽咪們 
先來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更年期?
這是女性人生中必經的過程,也是預告著身體功能將要邁向另一階段。這個階段往往會有許多症狀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會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活品質。

但首先我們要先分辨清楚:


更年期 ≠ 停經

根據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的定義: 
停經:是指連續12個月未再出現月經
更年期:是指女性從有生育能力轉變為無法生育階段的過渡時期

所以停經是一個現象,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但更年期其實是停經前後的一段時間,可能長達十數年,臨床上我們看到有的女性幾乎不知道自己有經歷過更年期這段日子,有的女性卻被更年期症狀困擾超過10年。

簡單而言,多數女性在 50 歲前後會停經,但實際上卵巢機能可能在更早之前就開始衰退,因此常有女性會在 40 多歲就發現自己排卵週期出現變化,甚至提前數年就出現疑似更年期的症狀。 
古代醫籍對更年期沒有單獨記載,但是早有類似闡述。
《素問·上古天真論》: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古人早觀察到 “腎氣”能促進生長發育, “天癸”可以促進性成熟,天癸的產生與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從現代婦科角度來看,有時把天癸作為「月經」 「性腺激素」的代稱,也就是在古代早就確認女性在七七-四十九歲生殖功能即告一段落。

所以我們要知道更年期是在停經前給婦女們的預告,主要是讓女性知道自己身體上即將產生的變化,對於停經的到來,可及早預做準備。

這些預告包括:
1.月經不規則: 週期通常變得不規則或次數減少。有時甚至會跳過一或數個月,但偶爾又會照常繼續。
2.潮熱: 其實這是雌激素(estrogen)降低的最常見症狀,也常常會伴隨盜汗,嚴重會影響睡眠周期跟情緒易受波動。
3.皮膚變化:性激素下降會使皮膚變薄與乾燥。
4.尿失禁:由於陰道和尿道組織逐漸失去彈性,因此會出現打噴嚏,大笑等會有此症狀。
5. 骨質疏鬆:體內的雌性素分泌量減少,使體內的骨質會加速骨轉換,長骨頭速度變快,但骨頭的拆解更快,因此造成骨質流失。
6.其他:包含牙齦不明原因出血,心悸,頭痛等………

下回我們再談談中醫與西醫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