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恩醫師-中醫好邱: December 2020 WFU

網站頁籤

Tuesday, December 8, 2020

中藥能調控血糖

中藥能調控血糖

不只治標還要治本
其實中藥也能調控血糖
治療上會看情況斟酌使用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
1. 糖化血色素(HbA1C)≧ 6.5%
2. 空腹血漿葡萄糖≧ 126 mg/dL(空腹: 至少 8 小時未攝取熱量)
3.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200 mg/dL(第 2 小時)
4. 高血糖症狀 (多尿、頻渴和體重減輕 )且隨機血漿葡萄糖≧ 200 mg/dL
略高於標準值,就可能會被醫師診斷為輕微糖尿病


部分實驗證明,許多中藥對於血糖調控是很有效地,
舉例如中藥提取物絞股藍,人參,黃連丹參等藥材,可以「增強胰島素敏感性」,「減少內臟脂肪」,「改善高脂血症」和「身體機能調節」


但是糖尿病的中醫治療應該發揮整體調治的優勢,不應該強調於單純降血糖上,而且有部分中藥配合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可能會出現協同降糖作用,反而不利於患者。
所以我們最好把併發症治療放在優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品質、生活品質,並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中醫治病貴在整體調理
應該關注患者整體狀態的調整
#提高糖尿病友們工作及生活品質
不應該強調於單純降血糖上
一般來說
病情穩定期,標本同治
病情急變期,治標為主,兼以治本或先治標後治本
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中醫治療糖尿病新思路

中醫治療糖尿病新思路

糖尿病(DM)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即中醫所說的“消渴症” ,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

現代醫學強調疾病的微觀,通過症狀和檢查確定疾病類型,進而探索致病因素,準確定位致病器官並以相同的方式治療疾病。
西醫主要強調在血糖的調節,但較少考慮高血糖的病因,所以西醫對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的對其併發症的治療有一定局限性。
但相反,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著重於整體觀念,與針對症狀和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在治療上有自己的優勢。
但是在中醫的診斷上,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醫生診斷相同的病人常會出現前後不一致的情況。

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在中醫學臨床上,糖尿病在中醫被稱為“三消辨證論”,包括
“ 上消”(病變位於肺部)
“ 中消”(病變位於位於脾胃)
“下消”(病變位於腎)
按照症狀類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熱盛傷津、氣陰虧虛
實際上,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涉及不足和過剩,不足的主要表現為氣虛,陰虛和陽虛,過剩主要表現為血瘀和痰濕

A.糖尿病的中醫核心病機: “虛”

根據臨床觀察,尤其是老年性糖尿病,最常出現虛證在這類患者身上。
例如疲精神疲勞,缺乏力量,呼吸急促,自發性出汗,心悸,食慾不振虛象。
虛邪留滯,進而出現痰阻或血瘀等症型。這是糖尿病發展的一個關鍵。
往往以氣陰兩虛更多,早期通常是所謂氣陰兩虛,後期隨病程延長常會變成陰陽兩虛。

B.糖尿病中醫病機的核心是“熱”

其實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穩定的話,熱象並不會明顯,但一旦停用口服降糖藥與胰島素,血糖升高,就會出現包含,渴喜冷飲,飲食增加,飢餓感明顯,情緒急躁,失眠,血尿,便秘等熱象。
觀察糖尿病患者外觀可以發現有兩大類型,消瘦型和肥胖型。
消瘦型糖尿病在中醫中稱作“消癉”,其核心病機是脾虛胃熱造成,病位中心在脾腎。(癉者,熱也)
肥胖型糖尿病相當於中醫學的“脾癉”,其核心病機是中滿內熱,其病位中心在胃腸。(癉者,熱也)
其實 “脾癉”,“消癉”分別與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前期、臨床糖尿病期與併發症期是相對應的。這些熱的症狀我們可以理解就是因為過度亢盛的代謝機能和過多的代謝產物、內分泌激素及發炎介質造成,也都是成為導致胰島素抗性和胰島β細胞損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C.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重要影響因素是:“瘀”

糖尿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常會合併慢性血管神經病變,或者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者,也常伴有瘀血表現。例如動脈粥樣硬化,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參考血液流變學(hemorheology),會發現糖尿病這些血管神經病變與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微循環障礙等有關。從中醫學角度來看,血瘀會造成絡脈瘀阻,舉例而言腎之絡脈瘀結,即為水腫脹滿(下肢水腫),目之絡脈瘀結,即為視瞻昏渺(視網膜病變)等。

現代醫學強調疾病的微觀,通過症狀和檢查確定疾病類型
進而探索致病因素,準確定位致病器官並以相同的方式治療疾病
中醫是一種整合的醫學,強調辨證論治,著重於整體醫療
找出疾病根源,而不是只給一個診斷標籤

糖尿病之盛行率與最新分類

糖尿病是一種文明病,全球每11個人中就會有1人受糖尿病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根據2017年,第8版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顯示全世界大約有4.25億的糖尿病患者,估計糖尿病患者的將在2045年增加到7億 。罹患糖尿病會增加心臟病、中風、失明、腎衰竭以及截肢的風險。

過往醫學上,普遍把糖尿病分類分為第I型和第II型,簡化但較籠統,使得在診治上很難對症下藥。

過去:

1.第I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或兒童時期發病,致病原因是胰臟的β細胞完全被破壞,導致無法產生胰島素,因此無法代謝血液中的葡萄糖。在台灣較少見,約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 2 %以下,發生率僅為白種人的 1/15-1/30。 

2.第II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台灣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都屬於此型,通常發生在中年之後,大部分都有家族病史,也常跟肥胖或後天飲食及運動習慣不良有關。



但是不管是西方醫學或是傳統醫學,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都是非常必要的,為了更有效治療,根據《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這份報告指出,應將糖尿病區分為五大類:

1.嚴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6%)

患者多青少年或兒童,體重過瘦,接近屬於傳統分類的第I型糖尿病,因自體免疫造成無法產生胰島素,使血糖難控制。

2.嚴重胰島素缺乏性糖尿病(18%)

患者多青少年或兒童,體重正常,與嚴重自身面疫性糖尿病非常相似,但是胰島素缺乏並非是自體免疫系統的原因。這類型患者容易有視網膜病變風險。

3.嚴重胰島素抗性糖尿病(15%)

患者多非常肥胖!! 這類型患者產生胰島素的功能還在,但是身體無法正確對胰島素作出反應,使血糖不穩定。患者出現腎臟疾病的機率偏。

4.輕度肥胖性糖尿病(22%)

患者也是體重嚴重超標,但是比嚴重胰島素抗性糖尿病病人的代謝好些,因此有機會透過減重恢復正常血糖。

5.老年性糖尿病(39%)

因老化使新陳代謝變差,在老年人中最常見,也是臨床中很常見的族群。



將糖尿病類型分支的更細微有助於針對患者做「量身訂做」的治療,在早期就能做精準的診斷,目前, 糖尿病患者如能及早發現和正確治療, 預防和消除急慢性併發症, 患者的壽命也會與常人一樣。


[1] N.H. Cho, J.E. Shaw, S. Karuranga, et al., IDF Diabetes Atlas: global estimates of

diabetes prevalence for 2017 and projections for 2045,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38) (2018) 271–281. 

[2]Effects of the SGLT2 inhibitor dapagliflozin on proteinuria in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DIAMOND):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David Z I Cherney, MD † Claire C J Dekkers, MD † Sean J Barbour, MDProf Daniel Cattran, MDAbdul Halim Abdul Gafor, MDPeter J Greasley, PhDet al.Published:July, 2020DOI: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0)30162-5

Wednesday, December 2, 2020

妙齡女月經半年不來 中醫幫把脈揪出原因

門診上遇到不少女性有「好朋友」不規律或不穩定的情況

來看看中醫如何揪出原因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5/4897868?fbclid=IwAR201xGp8OCuA05JXg4zGS9wAa3Xs2AsxKuSKdvrpENhf9yOsf67JeIWCHI
醫案

一位30多歲女性患者,因為月經遲遲沒來,跑過許多婦產科求診,也打過催經針,但來的量還是很不穩定,狀況持續超過半年,後來輾轉來到秀傳醫院中醫科就醫,經過把脈,發現體質上的「虛」跟「濕」很明顯,安排抽血檢查,結果發現竟因為甲狀腺機能低下,導致月經不來,在詳細問診後開藥吃,隔一個月的月經就恢復正常了。

中醫治療觀念

強調身體平衡,並且著重體質
比如面對經痛患者,除了詢問疼痛頻率,還會問痛的感覺,像是悶痛、絞痛或刺痛,都可能代表不同病因,
舉例像悶痛就代表可能有「氣滯」的情形;
        刺痛則可能有瘀血或血液循環不佳;
        絞痛則代表可能因月經來造成子宮收縮異常,寒氣聚積導致疼痛,
所以觀察病症會考慮的面向很廣,還會加入體質的概念來研判。

婦科調理

子宮對女性而言就像是第二顆心臟,平時可透過飲食部分來顧子宮,
比如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少碰,加工食品或紅肉也少吃少碰。
     豆類富含植物雌激素,適量食用豆漿、豆腐等,可以幫助身體雌激素恢復;
     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對於顧子宮也有幫助,並能有效降低肌瘤,以及罹
     患卵巢癌的風險。